30年前,玻璃制造业还是当时国内的一个朝阳产业,市场供不应求,产品利润率高。以汽车玻璃产品为例,早期的毛利可达90%以上。作为玻璃行业的先驱者,伯恩光学正是在这一时期快速成长起来,享受到时代的红利。
1986年,杨建文及林惠英夫妇在香港成立了伯恩光学有限公司,起初主要制作手表屏幕,广泛应用在各世界名表品牌。2000年,凭借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及过硬的技术研发团队,杨建文决心转战手机屏幕领域,并率先应用在台湾BenQ手机上,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2004年,顺利承接了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的订单,开启了手机玻璃屏幕的时代。当时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的手机玻璃屏几乎都来自伯恩光学。2007年,伯恩成为了苹果的手机及音乐播放器结构系统玻璃供应商。
据统计,我国制造型企业的平均寿命为11年,而创立已有36年的伯恩光学至今仍能保持着业内领先的竞争力离不开创始人杨建文的独到经营。
跟很多人印象中的企业家不同,杨建文并不是每天盯着销售数据、财务报表,也没有整日开会,督促工作,而是一门心思扎进研发工作室。为了研究更先进的生产技术,杨建文经常在工厂里一待就是一整天。
一片小小的玻璃,看似简单,实际上里面有很多的技术门道。以手机玻璃面板为例,仅生产工序就有开料、切角、镭码、粗磨、CNC、抛光、精磨、加硬、返磨、电膜等二十多道,需要20条以上的产线,60种以上的设备共同完成。而且,每一道程序,都需要精雕细琢才能达到预设标准。
秉承技术为本、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伯恩光学始终默默站在全球顶尖手机品牌的背后,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高质量的服务,逐渐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设备外观结构及模组方案提供商。
很多人有疑惑,伯恩光学的发展速度这么快,为什么迟迟没有上市?据了解,追求技术创新的伯恩光学在上市问题上并没有太积极。而放眼全球,这样的企业并不少见,隐形冠军在推崇工匠精神的德国最多,有1707家,其次是美国有366家,而日本也有220家位居第三。在中国,类似的企业也有老干妈、娃哈哈、方太、李锦记等等。
实际上,这些隐形冠军的选择也不难理解。因为上市并不是企业发展的必需品。一家卓越企业的成功,关键要靠自身的产品优势和管理优势。反观上市的企业也有很多融了巨资之后并没有在产品和服务上扩大优势,而是醉心于资本运作,把散户当成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如果没有明确的资金规划和目标,企业上市还是要谨慎。
基于稳健经营能力和强大的研发能力,伯恩光学近年来不断进行业务多元化拓展。公开信息显示,伯恩光学已于今年年初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招股书透露,其本次上市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开发新材料、新技术、发展汽车相关业务,加强智能制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