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玻网报道

石孔英:家族玻璃企业技术入股 扶贫兴业两头乐

   经营家族玻璃企业20年的石孔英打算扩大发展规模。如果没有外来学徒的加盟,短期内很难做大企业,如果外传技术,又担心徒弟开店后抢走生意。在宁德市蕉城区城南镇的帮助下,石孔英与当地贫困户通过...

石孔英:家族玻璃企业技术入股 扶贫兴业两头乐

2016-06-28 1839 东南网
   经营家族玻璃企业20年的石孔英打算扩大发展规模。如果没有外来学徒的加盟,短期内很难做大企业,如果外传技术,又担心徒弟开店后抢走生意。在宁德市蕉城区城南镇的帮助下,石孔英与当地贫困户通过技术入股的方式建立扶贫合作关系,学成后的村民开店脱贫,而石孔英因加盟店越来越多,生意也越做越大。

 
  想传绝活怕抢生意
  
  20年前,家族经营玻璃行业的石孔英,在宁德市蕉城区城南镇福洋村办了一家玻璃加工厂,成为当地最早从事玻璃加工的经营者。长期的生产经验,加之不断地学习、创新,石孔英家族工厂很快就小有名气,并于2005年设立神雕十二舫玻璃有限公司。
  
  玻璃加工是门技术活,每位师傅都有自己独特的一些手法和经验心得,这是核心竞争力,很少外传。石孔英一家自然也不例外。
  
  据石孔英介绍,简单的玻璃产品制作大抵分为四个大步骤:美工、雕刻、打磨和上彩,而石孔英家族企业不仅掌握拓展了深雕、浅雕、浮雕等技术,还引进电子内雕设备,不断丰富着技术和产品种类。最让他自豪的便是他们掌握了美工手法的秘籍,能够让产品栩栩如生,对于这项核心技术,他一般不外传。
  
  早些年,由于用工需要,他们的工厂也会招收一些学徒,但家族成员非常谨慎,往往仅传授某一流程的技术,而且也只是最基础的部分,这样,即便日后学徒跳槽,也难以独当一面,不至于给他们带来竞争压力。长久以来,石孔英家族公司因此一直在当地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2003年以来,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当地消费者对家居装修的需求与日俱增,整个行业开始红火起来。许多人想加入玻璃加工业,先后找到了石孔英公司,希望能学习他们的技术,谋得一些出路,这其中也包括好几个贫困户。
  
  这下,石孔英纠结了。一方面,他曾得到过政府部门在资金等方面的帮助,也知道如果通过传授技术,能够带动当地更多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就业创业;可另一方面,这些技术又是玻璃加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果带出了一大批学徒,徒弟纷纷自己开店,抢走生意怎么办?
  
  经过再三考虑,石孔英拒绝了许多人的请求。
  
  政府介入推动扶贫
  
  这时,城南镇也开始探索精准扶贫方式,决定将以往“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村民想学玻璃技术,如果石孔英肯教,岂不是一种精准扶贫的好方式?
  
  于是,镇政府出面协调。镇干部找到石孔英,与他协商,希望能借助他的技术,帮助更多的贫困群众。“一开始,我们只是希望石孔英的企业能多收一些学徒。”城南镇副镇长夏昌义说道。
  
  通过对贫困户的走访摸底,镇里筛选出了一批有想法、肯干事、家境较为贫困的青年,动员他们到石孔英的玻璃厂边做学徒,边学技术,政府根据加工玻璃成品数对贫困户进行计件补贴。经过一系列沟通,石孔英最终同意招收一批经过镇里核定的家庭情况确实困难的学徒,每个月还支付一定的生活补贴。
  
  学徒小吕就是幸运者之一。由于他的父亲早年过世,家境贫困。此前,他的母亲得知玻璃行业就业前景不错,曾上门请求了七八次,希望孩子能到石孔英的厂里学技术。但当时,石孔英的加工厂正处于起步阶段,经济压力大,无法负担更多学员的生活补贴,因此石孔英几次拒绝了这一请求。了解到情况后,政府立即帮助石孔英申请了一笔无息贷款,让小吕顺利进入厂里当学徒。这一学,便是十年。直至2013年,小吕学成后,开了一家门店,脱了贫,还当上小老板。
  
  而其他学员,如今,有的留在公司担任技术师傅,平均每月可领到5000-6000元的工资;有的和小吕一样,凭着学到的部分技术,开起了玻璃零售店,销售石孔英公司的产品,一年销售额多的能达30万元。
  
  不过,核心技术依然是石孔英家族的机密。
  
  2013年,积累一定经验和资本的石孔英,开始考虑如何进一步扩大公司的品牌效益和发展规模。但是,这并非易事,一方面,受此时经济大环境影响,玻璃行业增长乏力;另一方面,又找不到更好的扩张模式。
  
  这时,镇干部又提议,让石孔英与当地贫困户通过技术入股的方式建立扶贫合作关系,由政府出面对有意向在外开设加盟店的玻璃厂学徒提供无息贷款作为启动资金,而石孔英的公司借助技术入股和品牌分红,分享加盟店的生意和红利。这样一来,既可以帮助有技术却缺乏启动资金的村民脱贫致富,又能符合石孔英企业的发展方向。
  
  这个提议,很快就得到了石孔英的同意。这下,他愿意拿出“看家本领”,带徒弟了。
  
  技术入股收获双赢
  
  政府第二次介入后,石孔英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主要是因为石孔英带出徒弟后,徒弟开设的加盟店业绩越好,石孔英享受的分红也越多。
  
  黄胜海是得到石孔英“真传”的徒弟之一。学有所成后,他曾一直留在公司担任技术师傅,每月6000多元的工资,在当地算是不错的收入。
  
  2013年,石孔英开始尝试技术入股扶贫合作模式,黄胜海是第一个人选。“你出去闯闯,需要什么帮助,我们大力支持。”临别时,石孔英为自己的得意学徒“送行”,交至他手中的,除了“神雕十二舫”这一品牌的使用权,还有一笔10万元的无息贷款。加上自己筹集的部分资金,黄胜海在蕉城区赤溪镇开设了一家小工厂,石孔英和他各占50%的股份。
  
  3年来,每当黄胜海想再次提高技艺时,便主动向师傅求教,经验丰富的师傅总能帮他如愿以偿;每当黄胜海接到订单无法生产或是来不及生产时,也会向师傅的工厂求助;而石孔英每当有了产品创新或引进新技术时,也会挑选部分及时与徒弟分享。
  
  如今,黄胜海的小工厂一年产值超过100万元,也像石孔英一样招收学徒,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目前,在城南镇的引导下,石孔英已经招收了三四十名学徒,无意创业的,可留在石孔英的工厂里担任技术师傅;有创业想法的,石孔英则大力鼓励他们到外面开设加盟店,由政府提供一部分小额贷款,而石孔英则以品牌、技术入股。
  
  “技术共享带来的是双赢,原先以为只是帮助别人脱贫致富,没想到现在自己也有这么大的收获。”原本的担忧,不仅没有成为阻碍,最后反而成为石孔英家族企业加快发展的一条捷径,石孔英如今可谓乐开了怀。在学徒们的传播和推广下,他的工厂一年能接到500多万元的订单,门店一年也有约300万元的销售额。此外,每年他的企业还能享受二三十万元的技术分红。
  
  在城南镇,这一成功的扶贫脱贫模式开始得到推广。今年,镇里打算募集辖区内8家企业的“贫困家庭发展基金”13.3万元,通过发放帮扶基金和小额贴息贷款的方式,帮助更多有生产条件、有劳动能力、有创业意愿的贫困对象实现脱贫致富和就业创业。
  
 

注:新玻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新玻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标明文章作者和“来源:新玻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新玻网或将追究责任。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新玻网编辑或补充。

全部评论 0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