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玻璃添“膜力”——“浮法在线氧化物系列功能薄膜高效制备成套技术及应用”创新纪实》一文在2021年12月31日本报头版刊发后,读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到这一科技成果诞生背后的故事。也有人很好奇,在股权结构历经多次变化的情况下,中国玻璃控股有限公司为什么还能坚持追求科技创新,又是如何将科技创新进行到底的?为解答以上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玻璃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吕国。
“基地的人看总部,觉得你光说不做;总部的人看基地,觉得他们只管按自己的想法去做,部门的要求得不到真正执行。”吕国并不避讳谈及公司曾经存在的问题。
如果说我国的在线Low-E玻璃是在山东威海诞生,但真正实现稳定量产,则是在江苏东台。2011年4月,东台中玻特种玻璃有限公司在线Low-E生产线建成投产。彼时,中国玻璃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玻控股)副总裁吕国兼任该东台中玻总经理。
作为中玻控股研发公司(威海中玻新材料技术研发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刘起英讲述浮法在线镀膜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背后的故事时,曾充满感激地说:“吕总给了很大的支持。”
这并非职场套话。2006年加入中玻控股后,研发公司独立运行。作为中玻控股东台基地负责人,吕国坚决支持研发公司在线Low-E成果在东台进一步稳定落地。
“不仅要投入资金、设备,还要承担生产线的损失,当然还有精神鼓励。”在刘起英看来,吕国对研发工作的大力支持,不仅仅因为他们是校友,更源于一位做技术出身的管理者对科技创新的执着。
同样毕业于武汉建材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玻璃专业的吕国,2020年6月15日获委任为中玻控股行政总裁。在此之前,他曾担任江苏玻璃厂分厂厂长、江苏玻璃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江苏苏华达新材料有限公司及东台中玻特种玻璃有限公司总经理等职务。
产学研合作的业界典范
“作为制造为主的企业,我们不太可能去开展太基础的理论研究,主要还是应用研究为主。”吕国对制造型企业的研发团队定位十分明确。作为工业企业,其长处是产业化工程应用,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应用研究。
不过,应用研究的根源是来自基础研究,否则所谓创新就成了空中楼阁,无源之水。只有基础理论取得突破,科学问题得到解决,才能转化为技术工程问题并得到提升。因此,中玻控股长期坚持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浙江大学、燕山大学、山东大学都是其长期合作对象。
高校负责研究基础科学问题,提供理论支持,中玻控股的研发团队负责成果转化,把实验室的成果转化为工程化的技术与装备,然后在公司所属的生产基地落地开花,实现工业生产。
产学研密切合作的模式,中玻控股坚持了很多年,已成为业界典范。吕国表示,目前该公司与高校合作的主要领域是在线镀膜。这一团队也是目前国内唯一长期坚持在线镀膜研发的团队,成为在线镀膜产品不断改进升级为公司特色产品、拳头产品的技术源泉。
随着玻璃行业的不断发展,提升创新模式,打造国家级的浮法玻璃功能薄膜研发中心已经提上日程。中玻控股成立了法人实体化的企业技术中心,努力提升技术贡献度,建设开放平台,依托中建材凯盛科技集团平台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建立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浙江大学、燕山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为企业服务,也为行业、为社会提供服务。
“产学研的融合度需要进一步加强。”关于如何加强科技创新力度,吕国认为,产业单位要给科研院所出好题目,让基础研究的针对性更强,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少走弯路。
定期提取技术服务费
除各生产基地的技术中心外,中玻控股依托威海基地专门建立的研发中心——威海中玻新材料技术研发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技术开发与服务工作,以独立法人化运行,这也是一个创新的研发管理模式。
中玻控股的研发公司是独立法人机构,20多位研发人员之中,有擅长设备设计的,有电气专家,工艺、环保等专业人士也一应俱全。目前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在各生产线复制在线镀膜玻璃生产工艺。
独立的法人,并不意味着要否定协作。事实上,任何一个研发团队都不可能独立存在。因为研发是不可预见的,有风险的。一个项目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独立的研发团队注定“风雨飘摇”,强大的平台支撑与协作尤为重要。
“我们在自己家生产线做实验,有损失的话,大家顶多是脸色不好看而已。”刘起英笑着说,对于研发人员来说,不必考虑资金问题,才能做到心无旁骛专注本职工作。
中玻控股是怎么解决研发资金问题的?吕国介绍,公司各生产基地每月会定期提取销售收入的5‰至研发公司作为技术服务费,给予研发经费的支持,让研发人员能全身心投入研发工作。
如今,这样的模式使得该公司研发中心与生产基地形成很好的良性循环,研发人员既能专心科研又有稳定的收入,不用愁研发资金。另外,研发公司还能自己造血。比如在线阳光膜技术转让、申请一些国家项目等。
以研发公司为依托,中玻控股还建立了功能玻璃研发基地。该基地被评为山东省首批新型研发机构,并在2021年的绩效评价中获评“优秀”,获得当地政府资金奖励。
“这说明我们的工作也是走在前列的。”吕国表示,对研发人员,公司还实施绩效激励,落实谁开发谁受益的政策。比如新开发的特色产品,按照生产产量、销售收益,给研发人员按比例提成分红。这大大激发了研发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不只有在线Low-E
技术创新永无止境。浮法在线镀膜是中玻控股公司的特色技术,公司为此建有高水平的浮法在线镀膜技术研发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持续进行创新开发。比如新近开发的浮法在线膜着色快速换色技术,解决了膜层干涉着色、大面积颜色均匀性控制难的世界性技术难题,利用薄流层多元共掺杂、共耦合的在线镀膜新技术,开发出多彩色节能镀膜玻璃系列产品,为公司产品多元化、差异化经营提供技术保障。
近期该公司正在研发的一个重点产品是在线TCO玻璃。这是碲化镉和钙钛矿薄膜光伏电池的窗口基板材料。“目前这个产品主要还是依赖进口,我们要突破它的技术瓶颈,打通薄膜光伏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吕国说。
另外,中玻控股还开发和生产了AR减反射玻璃、魔镜玻璃等特色产品,用于高档建筑、电子产品等新领域。
不难看出,近些年来,在聚焦浮法玻璃主业的同时,中玻控股顺应国家低碳、绿色、节能、环保的发展理念,全面调整产品结构,实施产业升级,不断拓展汽车玻璃、光伏玻璃、节能玻璃等领域,为国家实现“双碳”的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也推动公司更好地实现转型升级,为公司业绩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以宿迁基地为例,中玻控股已建成一条400t/d电子玻璃生产线和一条600t/d汽车玻璃生产线,正在建设的新能源材料项目预计2022年上半年投产,较好地实现了企业的转型升级。2021年1月宿迁基地被列为宿迁市第一批“绿色标杆”示范企业培育对象,3月份通过了专家论证,6月份通过了宿迁市生态环境局第一批验收。
中国“洛阳浮法”技术已诞生50年,我国浮法玻璃产业规模连续30多年全球第一,主要技术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实现了浮法玻璃生产线大型化、生产过程自动化、产品品种功能多样化。
“下一步将主要朝着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的方向发展与提升。”吕国认为,这种提升不一定是从0到1的垂直型创新,更多的是从1到N的拓展型创新,也就是集成创新。这就需要有一个大的产业联盟或技术合作平台,单靠一两个单位是不够的。中玻控股参与建设的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正是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五统一”发挥规模效应
翻看中玻控股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它的生产基地分散且大多由地方国企演变而来,股权结构历经多次转变,生产线规模也偏小。这些因素都不利于管理及效益的提升。
“我们目前国内在产的12条线,吨位都偏小:两条日产400吨的,四五条500吨的,两三条600吨,最大的也就日产700吨的。”吕国向《中国建材报》记者坦言,因历史原因,与那些生产线吨位较大的同行企业相比,中玻控股的单位产品能耗等各方面及制造成本均处于劣势。
如何将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中玻控股的做法是,根据不同基地的特点安排生产和销售:如地处西北偏远地区的乌海基地,市场不如华东、华南市场,就发挥好原燃料低成本的优势,产品尽量在周边市场消化;威海基地地处沿海,就发挥出口优势;宿迁基地装备水平较高,就走高端路线,发展汽车玻璃、光伏玻璃等产品;东台基地以生产白玻为主,且有在线镀膜的基础,以建筑市场为主;陕西基地兼具成本和市场优势,重点拓展西安及周边市场。图为中国玻璃控股有限公司威海基地外景
图为中国玻璃控股有限公司威海基地外景
而针对以前存在的各基地“各自为政”、基地与总部管理部门互相不理解等问题,中玻控股采取的对策是实行集团化运营:按照财务、投资、生产技术、采购、销售“五统一”的管理模式,聚焦浮法主业核心,充分发挥绩效激励的作用,真正落实“三精”管理,按照“充分市场化、充分国际化”的要求,朝着行业领先企业目标努力。
在吕国看来,“组织精健化、管理精细化、经营精益化”,这是对企业组织、管理、经营的管理模式的高度概括,也是公司一直在坚持的原则。
近年来,中玻控股梳理内部管理制度,包括组织架构、职能调整等,尤其明显的是精简机构。中玻控股北京总部原有12个部门,后精简为以5个“五统一”管理部门为主的总部管理体制。
“这样有利于发挥集团的规模效应。”吕国解释。例如原材料的集中采购,可以提高议价能力,降低采购成本;产品售价以前由各基地自行制定,现在由集团销售部门分析不同基地所处地区的市场走势包括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情况等,进而制定营销策略;生产方面,也会从集团角度考虑,判断哪些产品在哪些基地生产更合适,以实现集团效益的最大化。
以前,公司总部的管理部门大多考虑的是更宏观的问题,真正参与生产、销售等业务管理的人较少,难免出现总部发号施令较多但生产基地并不执行到位的现象。
“基地的人看总部,觉得你光说不做;总部的人看基地,觉得他们只管按自己的想法去做,部门的要求得不到真正执行。”吕国并不避讳谈及公司曾经存在的问题。
而实行“五统一”的管理模式,实际上是把总部管理部门与各生产基地的目标统一起来。总部的目标跟基地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提高效益。于是,在统一的目标指引下,总部的采购部门帮助基地降低成本,生产技术部门想办法帮助基地解决生产、技术方面的难题,销售部门考虑如何帮助基地提高产品售价,财务部要集思广益降低财务费用,投资部门组织投资项目的评审,控制投资风险。
2021年,中玻控股在新体制运营模式下,主要经营指标创造了历史新高,各种在线镀膜产品在东台、威海、陕西等多个基地全面开花,产销量也创造了新的纪录。
“我们一直秉承自然增长、并购增长和‘走出去’相结合的长期发展战略。”吕国表示,中玻控股将继续充分发挥产品高技术、高品质和低成本的“两高一低”优势,继续贯彻“产品差异化”的经营策略,重点发展节能玻璃和新能源玻璃等高附加值产品并提高其在总产量中的比重,力争早日形成建筑玻璃、节能玻璃和新能源玻璃三大产品支柱,实现由普通玻璃生产商转型为节能和新能源玻璃生产商和服务商的战略目标。
中玻控股发展简史
中玻控股创立于2004年,其前身可追溯至1958年筹建的江苏玻璃厂。
早在1903年,中国着名的民族实业家张謇在江苏宿迁创办了耀徐玻璃公司,使宿迁成为中国平板玻璃的发源地。
65年后的1968年,江苏玻璃厂在宿迁建成江苏省第一条垂直引上玻璃生产线;1994年建成了江苏省第一条浮法玻璃生产线;1998年改制为江苏玻璃集团;2001年组建江苏苏华达新材料有限公司,第二条浮法玻璃生产线于2002年建成投产。
2004年,弘毅投资通过收购重组江苏苏华达新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了中国玻璃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玻控股),开创了中玻控股的历史纪元。
2005年6月23日中玻控股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03300.HK,上市简称“中国玻璃”),标志着公司正式进入国际资本市场。
公司在香港上市后,通过一系列并购重组,实现了“中国玻璃”的迅速扩张。2005年,组建宿迁华毅镀膜玻璃有限公司建成第三条浮法玻璃生产线;2006年收购陕西蓝星玻璃有限公司、北京秦昌玻璃有限公司;2007年收购威海蓝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乌海蓝星玻璃有限责任公司,并购浙江大学蓝星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成为公司研发中心;2009年9月、2010年3月东台中玻特种玻璃有限公司两条在线Low-E镀膜玻璃生产线相继建成投产;2010年、2011年中玻(临沂)玻璃有限公司两条在线低辐射镀膜玻璃生产线点火投产。
2014年,中国建材集团旗下凯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公司股东,并于2016年增持为大股东后,为公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全球性的战略思想。
2017年,宿迁基地利用搬迁至高新区的机会开始实施转型升级,电子玻璃生产线点火投产。
2019年,中玻控股“走出去”战略迈出第一步,中玻(尼日利亚)自贸区公司浮法玻璃生产线点火投产。
2020年,宿迁基地年产1200万平方米新能源封装材料生产线投产。
2021年,中玻控股收购福建龙泰实业有限公司55%股权,龙泰第一条生产线点火投产,同时开启在华南市场的布局。
2021年,江苏苏华达新材料有限公司汽车玻璃生产线、中玻(陕西)新技术有限公司一线冷修技改汽车玻璃及功能玻璃生产线相继点火投产。
2021年,中玻控股成为哈萨克斯坦奥尔达玻璃公司股东,进一步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及公司“走出去”战略。
2021年,公司研发公司与浙江大学合作研发的“浮法在线氧化物系列功能薄膜高效制备成套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