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玛瑙翠,琥珀琉璃街。"这是古人形容博山琉璃的佳句。博山琉璃早在唐代开始成批生产,从事烧制琉璃的人被称炉匠。大约从元末明初起琉璃业开始兴起。明。嘉庆《青州府志》记载琉璃器出颜神镇康熙初年《颜神镇志》和乾隆年间。《博山县志》多处记载了博山琉璃产品。
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初,山东巡抚周馥批准山东省农工商各局关于创办博山玻璃公司的信,并拨库银5万两作为官股,由张骞、徐鼎霖、顾思远等人负责,从德国进口设备,聘请德国技师,生产平板玻璃,并于1906年建成投产。“外籍人的四合院或住宅,并安装了电灯、自来水等设施,还辟有菜园、果圃。
张骞是个可圈可点的历史人物。
张骞
张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祖籍江苏常熟土竹山,清咸丰三年五月二十五日(1853年7月1日)生于江苏省海门直隶厅长乐镇(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同治十二年(1873年)归籍通州。光绪二十年(1894年)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江苏五才子”之一。
张謇主张“实业救国”,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
张骞曾因为冒用他人之名参加科举,曾被差点被革去秀才,还要下狱问罪。一个并非传统世家的家庭背景,可能为他后来“弃文弃官从商”做了铺垫。
成为状元的第二年3月,经张之洞向朝廷请示,张謇被委派在通州兴办纱厂,他“慨然应允”,从此走上了从商之路,并很快成为大实业家,办有纺织厂、面粉厂、盐垦公司、玻璃厂等很多实业公司。
建于1904年的老厂房
1904年初,山东巡抚周馥批准创办博山玻璃公司,拨5万两库银作为官股,并指定张謇、徐鼎霖、顾思远等人负责,张謇也投资参股。这时候他51岁。
他们在购置博山城北六十亩圈作为厂址,建起了博山玻璃公司,聘请德国技师,用德国技艺生产,主要产品是平板玻璃,2年之后建成投产。这是中国最早的玻璃厂,而且使用了“吹泡摊片法”这一当时世界上较先进的技术,博山玻璃公司曾名噪一时。
在张謇的履历中,几乎看不到这一段故事,只是在有关博山玻璃公司的历史中,才出现他的名字。但博山玻璃公司给博山留下的遗产,日后造福于当地。博山玻璃公司留下的玻璃基因,让博山乃至淄博,成为中国玻璃制品特别是平板玻璃的重镇。其中一个典型代表是金晶集团。
金晶生产的玻璃曾用在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世博会“阳光谷”、世界第一高迪拜哈利法塔等上。
资料显示,清末民初,博山琉璃业中铺丝生产占很大比重,并出口外销,曾有名叫薛向春的工匠,被日本人请去大阪传授拔丝技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博山尚有玻璃丝炉3家,至1963年因铺丝产品不易清洁、怕受潮气、玻丝易断等缺陷难以解决,加之销路日窄,停止生产。
博山玻璃公司曾享誉全国博山玻璃公司曾一度享誉全国,1934年5月谢惠载于《交大季刊》13期的《山东博山玻璃工业概况》一文记述,博山玻璃公司生产的平板玻璃以“吹泡摊片法”制成,采用的工艺技术是当时世界上较先进的技术。1935年10月出版的《中国实业志》里面有这样的记载:“博山玻璃公司规模宏大……是为我国新法制造玻璃之嚆矢(嚆矢,响箭。常用以比喻事物的开端)。
1934年商务印书馆编印的《重编日用百科全书》,在物产玻璃项叙之:“吾国组织玻璃厂,始于前清光绪季年,时有博山玻璃公司”。博山玻璃公司创办时是由清朝官方发起,以官股为主,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吸收部分民间资本参与,有点类似“国有控股企业”。这种封建王朝的“官办”性质注定了该公司以后的命运,仅仅勉强支撑了4年,便于1910年全面停产,1911年初彻底倒闭。
(部分资料来自网络,特向原创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