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很好的了解一个产业,看这个行业是否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看这个行业是否已经属于夕阳产业,最为重要的就是要了解该行业发展现状。对于玻璃行业来说,经过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发展以来,到目前为止,国内的玻璃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不过还是有一些玻璃机械厂家处于亏损情况。那么如何才能够掌握玻璃企业发展前景呢?
我国玻璃产量从1949年的90万重量箱发展到2001年的2。04亿重量箱,并建成300多家大、中、小型平板玻璃企业(不含已经下令关闭的小平拉企业)。2001年浮法玻璃产量高达1。76亿重量箱,到2002年末,浮法玻璃生产线已近90条。总产量已10余年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已成为浮法玻璃生产大国,无论从产量上还是从营运浮法线数量上来看,均居世界首位。但目前中国300吨/日级以下11条、300~400吨/日级54条,而500吨/日级以上只有19条,而国外五大玻璃公司浮法玻璃生产线几乎都是在700-800吨级以上。在经济规模上远不如欧、美、日,至今国内玻璃市场上仍充斥着过多的中低档次的玻璃产品。虽然我国近几年浮法玻璃质量虽有长足进步,但优等品仍十分短缺。众多的浮法线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在工艺技术等各项指标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我国玻璃工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曾出现三次从热潮到疲软的局面。
第一次是在1988~1991年。这次玻璃市场疲软,原因一是由于压缩楼堂馆所等基本建设投资,经济发展速度放慢;二是由于玻璃工业发展速度太快所致。从1986年到1990年共建成20条浮法线,玻璃年产量由1040万重量箱增加到3488万重量箱(同时,在此期间还建了一批垂直引上法和小平拉生产线,连同原有的生产线,合计普通平板玻璃年产约5000万重量箱),平均每年增加698万重量箱,浮法玻璃平均年增长率为27。4%,如果加上新建的引上法和平拉线,平板玻璃年增长率超过35%,大大高于当时我国经济发展10%的增长速度。也就是在这个发展热潮期的1989年开始,我国平板玻璃产量跃居世界第一。
第二次是从1992年初开始。当时,我国又掀起经济建设的高潮,城乡住房建设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于是又一次出现平板玻璃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
从1992年开始,平板玻璃价格全面大幅上扬,大部分企业都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到1993年夏秋期间,平板玻璃行业的效益达到了顶峰,产品售价与成本的比例,许多企业曾达到二比一,个别品种甚至达到三比一,比其它行业的效益高出几倍。甚至形成这样的观念,即认为平板玻璃生产线是摇钱树,是印钞机,平板玻璃企业成为一些地方的财政支柱。当时一条300吨级的浮法线一年的利润可以达到1。2亿元左右。在高额利润驱动下,各地争先恐后地兴建浮法玻璃生产线。在“八五”期间的1992~1995的4年内共建成投产的浮法线有19条,其合计生产规模为7290吨/日(平均为384吨/日),年增产量为3882万重量箱。同时在此期间,许多地方兴建几百条小平拉线。即使这样,1995年玻璃市场还好,玻璃企业还有相当可观的利润。但由于浮法线工程建设有近两年的工期滞后,“八五”后期建设的浮法线在1996年建成投入生产的有8条,合计生产规模为3450吨/日,年产量为1837万重量箱,致使1996年下半年开始又出现市场疲软的局面。1997年又有10条线建成投产,合计生产规模为4400吨/日(平均为440吨/日),年产2343万重量箱,于是我国玻璃市场陷入严重的疲软局面。玻璃企业互相压价竞争,使许多企业处于亏本的境地。
第三次是从“九五”后期开始。我国政府鉴于玻璃市场情况和小平拉及四机以下的平板窑能耗高、玻璃质量差、污染严重等情况,勒令关闭一批生产线。而且1998、1999两年只有3条线建成投产,所以2000年春玻璃市场开始好转。于是又有一些玻璃企业受利益驱使,自筹资金在夏季争先恐后地掀起兴建浮法玻璃生产线的浪潮。这次建线的特点是不仅生产规模大,而且建设速度快。一般从筹建到投产只需一年左右的时间。所以,从2000年7月到2002年8月,两年里先后建成19条浮法线(还有11条正在建设中),其平均生产规模为475吨/日,年产量为4806万重量箱,使我国浮法玻璃产量由2000年初1。45亿重量箱增加到1。93亿重量箱,其平均年增长率为16。6%。需要指出的是,年增长率16。6%是以1。45亿重量箱为基数的,不能与“六五”至“七五”期间基数低的情况相提并论。这么多的玻璃进入市场,使玻璃市场再次陷入严重疲软境地,降价出售不可避免。因此,玻璃企业面临亏本局面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