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玻网报道

玻璃工艺玻雕美术大师金全才

  金全才有一个创造中国特色工艺玻雕的梦。金全才,中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指画研究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和雕塑家协会会员。曾任天台县文联副主席与美协主席,并被评...

玻璃工艺玻雕美术大师金全才

2016-08-20 2063 新玻网
  金全才有一个创造中国特色工艺玻雕的梦。金全才,中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指画研究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和雕塑家协会会员。曾任天台县文联副主席与美协主席,并被评为《台州市终身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现任台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院长和天台山艺苑有限公司董事长。
  

 
  玻璃,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别称,“陆离”“琅?rdquo;“流离”“璃”“颇黎”等,在我国已有 3000 多年的历史。玻璃透光、坚硬、易碎、可薄、可厚,是非常好的工艺美术材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云:“玻璃,本作皮颇黎。其莹如水,其坚如玉,故名水玉。”
  
  郑和下西洋时带去的最受欢迎的商品就有玻璃珠。中国早期玻璃的诞生与青铜器铸造有关,铸模中的沙砾在高温中产生化学反应,二氧化硅摇身一变为梦幻晶体。战国中期出现玻璃璧;三国时,创造性的采用玻璃容器安放舍利(佛骨);魏晋时,“吹制”工艺大量地取代“模压”,成为玻璃器的主要生产方法。北宋《太平御览》引《玄中记》“大秦国有无色颇黎,红色最贵”。大秦国即古罗马,它在公元 1 世纪创造发明了玻璃熔炉和玻璃吹制工艺,对玻璃器的推广和普及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树立了世界玻璃制造史上的里程碑。
  
  宋代程大昌《演繁露》中有过中西玻璃器的对比:“中国所铸有与西域异者,铸之中国,色甚光鲜,而质则轻脆,沃以热酒,随手破裂。其来自海舶者,制差钝朴,而色亦微暗,其可异者,虽百沸汤注之,与磁银无异,了不复动,是名番琉璃也。”用现代科学技术去解释,古代中西玻璃的差别在于助熔剂和温度的不同——中国古代玻璃是铅钡玻璃,配方可能与道家的炼丹术有关,且低温烧,折射率高。西方是钠(钾)钙玻璃,耐高温,工艺采用热加工、吹制、腐蚀、喷砂等手法。上世纪末我出游欧洲,亲眼目睹了他们精湛的吹制工艺和精美的小型刻花玻璃器皿,赞叹不已。与欧洲不同,我国现代的玻璃器皿工艺因热铸与冷雕结合,在国际上独领风骚。
  
  清末民初的天台、海门(今浙江台州椒江区),就以在酒杯、茶具、小块平面玻璃上磨刻图案称奇,成为代表性地区。
  
  
  
  我最初见到的工艺玻璃,叫“玻璃刻花”。那是 20 世纪 80 年代初,我随浙江台州作家采访团去东海边上的台州发电厂工地、大陈岛体验生活,诗人梁雄、蔡庆生、马雪等同行。一天,在“黄岩海门玻璃厂”参观,当时的车间主任、刻花名师吴子熊给我们表演“玻璃刻花”。只见他拿起一只薄薄透亮的高脚玻璃杯,在高速砂轮上轻盈地转动,顷刻,杯壁上跳出 2 只栩栩如生的小虾。在我们啧啧称赞声中,他又拿起杯子,竹枝、花卉随之在杯中长成、开出……
  
  后来我们得知,几乎同时,在天台山麓,有一位名叫金全才的首先提出“玻璃雕刻”的概念。他认为,玻璃雕刻是最大限度对薄薄的、有限层面进行无限创意的艺术加工的“边缘科学”。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他创造性地颠覆了加工工具,变固定砂轮为活动砂轮,突破了玻璃加工方法、工艺及材质限制,以砂轮作刀,玻璃为板,随心所欲地驱使刀刃在坚硬、光滑、易碎的玻璃材料表面进行雕琢。
  
  他的玻雕作品,借变化万千的刀法表现丰富的层次,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肌理;利用玻璃对光的敏感,让光的效应使玻雕产生晶莹剔透的效果;以玻璃自身及周边环境产生的反射、折射、漫射、散射等效应,让环境的色彩在作品上产生光怪陆离的现象,使无色的玻璃变得色彩缤纷;成功地将二维的平面转化为三维的立体,以双面欣赏构造透明空间,从而描绘出流光溢彩的眼中美景和不懈追求的心里梦想。终于,金全才以大型玻雕艺术将既古老又现代的传统工艺发扬光大到极致,为中国工艺美术开拓了一个新领域。时人称金全才是玻雕工艺的“华夏第一人”。当时有专家评论:“从全国来看,最早打出‘玻璃雕刻’这一旗号的是浙江,而最早体现浙江‘玻璃雕刻’创作实力的是金全才。”
  
  其实,早在 1979 年,金全才就得到原杭州武林玻璃厂退休的刻花师傅韩见安秘传的玻璃刻花工艺。次年,创办了“天台山艺苑”并尝试成功玻璃刻花。这时,金全才已掌握了木匠、木模、模具、木雕、漆艺、玻璃刻花等多种工艺美术技能,也正面临着选择自己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和人生事业的最终梦想。参照当时正流行的华罗庚优选法,金全才从工艺行业的材料属性,如金属、竹木、纸、布、陶瓷、丝绸等,分析材料供应、适用范围、生产区域,找出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工艺美术项目。他认为,中国古代的工艺玻璃高端应用多在皇家与寺院,而现代工艺玻璃早已上升为环境艺术,最典型的是卢浮宫金字塔入口。普通工艺玻璃转型升级为大型工艺玻璃势在必行,大有可为。
  
  虽然建筑师已抢在艺术家之前扩大了玻璃的用途,提高了玻璃的身价,但大型平板玻璃的雕刻要从工匠手艺上升为艺术家作品,还有许多难关要攻克,还有相当长的崎岖路要摸索。
  
  金全才选择从最复杂处下手,即从材料利用、加工工具、工艺技术上突破。如大型玻璃雕刻,原料不好很容易破裂,于是,金全才通过甄别,选用了中英合资的上海耀华皮尔金顿玻璃厂生产的玻璃原料,并在英方总经理任期届满即将回国时,刻了一只齐白石的虾送他,这位总经理十分感动地说,做了几十年的玻璃,第一次看到自己的玻璃变成如此精妙的艺术品。小小的玻雕赢得了友谊,也巩固了原料基地。
  
  再如工艺技术创新,玻雕是唯一能双面欣赏的雕刻作品,是呈现一刀定乾坤的精准工艺艺术。玻雕艺术画稿是基础,刀法是关键,光线是灵魂。正面描画,反面雕刻,两面欣赏。而这一切都源于由内而发的文化素养,这恰恰是金全才的特长,是其他玻雕工艺师很难超越的绝技。又如,玻璃刻花的方法只能刻制小件,限制太大。这时,绘画的实践给了金全才灵感:纸挂在墙上,笔握在手中,多大画都可以画;那玻璃固定,工具移动,不管多大的物件,雕刻起来不也是得心应手吗?不过,他也很好奇,类似的例子生活中比比皆是,为什么几百年来,没有人想到呢?这算不算一种发明?金全才整理了有关材料,于 1988 年 9 月 1 日上报国家专利局。1989 年 3 月,“玻璃刻花刃具”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992年10月“玻璃雕刻加工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保护期 15 年。这一年他 50 岁,在知命之年作出了正确选择,立定了终生目标——玻璃雕刻艺术。
 
  
  金全才是中国玻雕艺术的拓荒者,他的玻雕技艺是独创的。金全才发明的这个国家专利,最大特点就是作者能动地把握了玻璃透明性与易碎(裂)性这两个基本物理属性,以深厚的书画功底去表现现代造型设计艺术。正因为金全才懂画艺,也懂工艺,所以作品中西元素融合,有底蕴,有厚度,文学趣味、图画意境、思想高度、实用性能、欣赏品位、收藏价值六者兼备。你看,金全才庖丁解牛般地运用他自己研制的几十种刃具,在大幅玻璃上自如移动、精雕细刻。他的玻雕作品中那种中西画法的构思,木模的造型,碑刻、木雕、开模具的刀法,浮雕的主体层次,版画的黑白对比,国画的水墨,似有似无、似实似虚的书法线条,素描、速写、水彩、油画的光影效果,综合形成一种神奇、特殊的视觉美感,使见者叹为观止,观者震惊心服。
  
  用中国美院徐永祥教授的话说:“金全才作为特种工艺美术家,颇有‘学院派’的修养和功底,作品无论从构思、立意、取材、造型和画面构成等都是作过认真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著名美术评论家陈履生在《美术报》发表专栏文章,高度评价金全才的玻雕艺术:“虽然玻璃工艺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但是,像这样的雕刻工艺更多的是近代的传统,特别是现代造型艺术融入到这一工艺中,使它呈现出了现代的特色。金全才是这个行业中获得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专家,他精深的钻研、痴迷的努力、不懈的追求,仅这一件作品(《中国奥运冠军雕塑壁》)就耗时 3 年。而此前他在工具改良和技术的改进方面的成就,不仅在平面上创造了立体的奇迹,而且开创了玻璃雕刻工艺的现代化之路。”
  
  金全才不断雕刻着时光,雕刻着人生,也雕刻着梦想。1988 年他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1991 年获“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经过 20 年的奋斗,金全才终于在 2007 年 1 月,荣获了我国工艺玻璃领域第一位,也是至今唯一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证书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亲自为其颁发。这一年,他 65 岁,正从“耳顺”走向“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新玻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新玻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标明文章作者和“来源:新玻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新玻网或将追究责任。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新玻网编辑或补充。

全部评论 0
海报